一般认为兰花入画比梅花要晚,大概始于唐代,赵宋以后,兰花开始增多。据说苏轼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够同小人共处,这就算是较早的兰花写意了。

由于兰花的形象特点,古人画兰通常被称为“写兰”。一般画兰高手,书法造诣都比较高。

如今能够看见最早的墨兰图,大概算是南宋赵孟坚的《墨兰图》了,当时南宋将亡,画家以兰花明志,不甘沉沦。

南宋灭亡以后,文人画家在画坛上占据主流。因为时世的不济,引发文人的感慨,兰草在绘画领域的象征意义为当时画家所重视。画家的创作手段也比较丰富,技法上更圆润。

元代以画兰最为出名的当是画家郑思肖。他的兰草不但形态逼真,寓意也十分明确,据说他常向南而坐,缅怀已经灭亡的宋朝故土。

他笔下的兰花更多一些忧郁气质,像其《墨兰图》,寥寥数笔,笔势沉稳,淡墨点花,滴滴如泪。

明朝的兰草则转变为明朗富丽。明朝建立以后,中原某种程度算是回归了汉室的正统,社会大部从时间比较稳定,经济水平高,人们精神上更多倾向享乐需求。

文人画家更多的是借兰花隐喻个人的修养,表达更多的是积极的一面,突出兰花的优雅高洁,也有一定的祥和气象,在画风上和前朝颇有不同。比较著名的有文徵明,王铎,白丁,薛素素等。

到了明朝晚期,社会动荡,内忧外患,此时兰画的画风大变,不求形似,转向泼墨写意,直抒胸臆,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是徐渭。他开创的大写意法,影响到了朱耷的创作,也影响了清代以来的许多大画家。

到了清代,古代中国也发展到了封建社会的晚期,资本主义已经萌芽并缓慢发展,西方文明通过种种方式与中华文明碰撞交流,兰花的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

画兰已成为一种风尚,种兰与画兰都成为文人画家的赏心悦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画家是石涛和郑燮。清朝中期以后兰画水平较高的还有任伯年,赵之谦等,各有心得。

而共同点是都有着“绿衣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的高风亮洁,清香缕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huaf.com/lhfz/13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