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历史剧《屈原》舞台照

携新编历史剧《屈原》参加第17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二度梅”得主吴凤花做好了面对老观众质疑的心理准备。“《屈原》少了越剧擅长的情感戏衬托,不是戏来保人,而是靠人去演戏,对演员来说有难度。不过,我走上了这条路,就不会打退堂鼓。”绍兴小百花创排的《屈原》14日、15日在上海大剧院拉开帷幕,目前出票过八成。拓宽越剧外延挑战厚重题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屈原《离骚》名句,也是吴凤花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追求的写照。创排之初,《屈原》并不为大多数人看好,以凄清婉丽见长的越剧一般不会选择这样的题材。吴凤花却坚持拓宽越剧外延、挑战厚重题材,“这不只是范派传人肩负的流派改革创新的重任,更是一个当代越剧人应有的担当。”年,吴凤花带着《陆文龙》初闯上海,在共舞台连演18场,观众连夜排队买票,潇洒扮相让她赢得“花帅”美名。以今时今日人气,两座梅花奖在手,吴凤花似乎没有必要去塑造一个高风险角色。对此,她有自己的坚持:“作为中生代,我们不仅要传承经典剧目,还要有胆量触碰‘高压线’。越剧从来不触碰历史人物?也不尽然,在我记忆里,尹桂芳老师就曾经演过屈原,只是当时她留下的影像资料十分有限,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排练一开始,吴凤花请来绍兴文理学院教授夏国英为全体演员讲解屈原,并给自己“开小灶”。她说:“我文化程度不高,如果不在演出前储备足够的文化知识,要演好屈原这样的大诗人是不可能的。”拿出过硬的文戏吴凤花师承范瑞娟,以范派小生形象享誉舞台30年。《屈原》中她挑战老生,“我觉得白脸小生很帅,长须老生也很帅。在唱腔上,《屈原》保留了范派唱腔的精髓,只是在处理上借鉴了老生苍劲的风格。”扮演屈原,吴凤花刻意改变了自己赖以成名的细亮脆嗓音,藏起了兰花指,“声音往下沉,不飙高音。”她承认,一开始收到老观众意见“有点范派味道,总觉得不过瘾。”吴凤花在家里反复琢磨,录下音频给唱腔设计听,大家再斟酌。“屈原不是我演过的梁山伯、焦仲卿,但《屈原》还是越剧,不是话剧加唱。”吴凤花一度担心票房,“老观众不要看,新观众不知道,该怎么办?后来我想通了,好戏首演到观众认可,少则五年,多则十年。若干年后,想起这个过程会非常美好。”《屈原》不仅是吴凤花作为一个越剧演员的“自我修养”,也为了给绍百“文武兼备”的招牌镀金身:“绍百从来讲究文武兼备,但却总有人说我们是‘文不够、武来凑’。这次我们就要彻底拿出一台过硬的文戏。戏里楚怀王、宋玉、婵娟扮演者都是新生代。”尝试开拓高学历年轻观众“看多了越剧才子佳人戏,不妨换换口味,来欣赏下这个具有正能量的正剧。”吴凤花把《屈原》视为开拓高学历年轻观众的尝试。在“第三届中国越剧节”上,中国戏剧家协会秘书长崔伟评价《屈原》,“屈原本身就有着气势强大的正能量,再加上满台生辉、表演到位的演员,恰到好处的舞美,都非常理想。”今年是吴凤花第三次携剧目参演上海国际艺术节。自称是上海观众老朋友的她,自站上越剧舞台三十年来几乎年年都要来沪演出,“上海有包容性,对各种文化都能积极推广。我一直很感谢上海,这个城市始终厚待绍兴小百花,也厚待我吴凤花。我和上海的优秀越剧演员也有许多合作,譬如和单仰萍合作《虞美人》,和方亚芬合作《梁祝》,让我感觉特别温馨。”

以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杭州电台中波老朋友广播

推送

转载必须注明出处

今日编辑:留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huaf.com/lhpz/10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