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期白癜风怎么办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63363.html

8首经典诗词,梅兰竹菊,各显风韵!

“梅兰竹菊”被古人称为“四君子”,他们都有着风流傲骨,或孤高清冷,或悠然不群,不被“世俗”侵染,保持自有的纯洁和本真。

它们自身的优秀品质,也是历代文人墨客、隐逸君子所赏识推崇的。

梅花,迎寒而开,美丽绝俗,是坚韧不拔的人格象征。

恋梅,因为它不惧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

《卜算子·咏梅》

南宋·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以梅花自喻,他是驿外断桥边的寒梅,清幽绝俗。不管境遇如何,我自芳香如故。

诗中的孤独和悲哀,切肤刺骨,读来感伤。

《山园小梅》

宋·林和靖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擅板共金樽。

据载,林逋在孤山上手植梅树三百六十余株,朝夕相伴,世人戏谑,称他以梅为妻,是有名的“梅痴”。

有诗为证:“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极其生动地表现了梅花神韵超绝的气质、神采丰逸的特点、神清气爽的俊雅和令人神魂颠倒的魅力,被誉为“咏梅绝唱”!

兰花,代表一种孤芳高雅的情操,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其色淡清香,多生于幽僻之处,常被看作谦谦君子的象征。

恋兰,因为它与世无争,心胸开阔,超凡脱俗的高洁性格。

《种兰》

宋·苏辙

兰生幽谷无人识,客种东轩遗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

根便密石秋芳草,丛倚修筠午荫凉。

欲遣蘼芜共堂下,眼前长见楚辞章。

这是一首咏兰的名作。

苏辙是苏轼的弟弟,同样文采飞扬,在这首诗里,他以兰自喻,抒发内心的名节情怀:我本是个品行高洁的君子,只是无人赏识。颇有落寞之感。

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唐·李白

李白道出了兰花含蓄内敛的优雅气质,正如他一生飘萍踪迹,终不改当日情怀。

竹,经冬不凋,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潇洒处世,是高雅之士的象征。

恋竹,因为它清雅高格、素面朝天的质朴。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是作者在历经风雨之后,心灵超脱艺术化的表白。

苏轼对人生起伏变换,泰然处之,并能迎风雨昂然前行,将自己乐观超脱的形象在风雨中定格。这一切缘于他“回首向来萧瑟处”的顿悟:

对于苏轼来说,风雨也好,斜阳也罢,一切过后“也无风雨也无晴”—一不足挂齿。

只有经历人生的风雨洗礼,才能晴好安适,风雨无畏。

《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郑板桥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是酷爱竹子的,“举世爱栽花,老夫只栽竹”就是他的性格。他一生写了无数首咏竹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这首。

寥寥几笔竹叶,简练几句题诗,让人倍感作品中蕴藏着的深刻的思想,浓浓的情意。

菊,艳于百花凋后,不与群芳争列,象征恬然自处、傲然不屈的高洁品格。

恋菊,因为它坚贞高洁的品质。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菊花是陶渊明的化身。他喜欢喝酒,喜欢菊花。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个“见”,有人说是同“现”。

“采菊”是一俯,“见南山”是一仰,这是在一俯一仰之间。在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南山(就是庐山)不是我在望它,而是它扑进了我的眼睛里。

苏东坡认为这个“见”字非常之好,如果改成“悠然望南山”则一篇之神气索然矣,也就是说,诗就没有了神气。

当金风送爽的时候,我们经常去赏菊,如果我们看到了菊花,想不起陶渊明来,这就太遗憾了。

如果想起陶渊明,却想不起这两句诗,那就是更加遗憾了。

《不第后赋菊》

唐末·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在黄巢的眼里,菊花是战士。而且,当这些士兵在长安城出现的时候,二月春风中那些争奇斗艳的花儿,无论是红得发紫还是洁白如雪,全都早就凋零风光不再。

只有菊花,披着黄金铠甲列成军阵,让浓郁的香气浸透全城,直冲凌霄。这是何等的气派!

这一个“透”字,岂非神来之笔?如此气度,又岂非前无古人?甚至可以说,这是绝唱!

阅读更多精彩图文:

8首让人一见如故的诗词,句句温柔抚慰,一定要读一次一生留下2首诗,仅用一首击败李白与杜甫,被称为“孤篇盖全唐”

作者,清风,书墨丹青,诗意江湖。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huaf.com/lhpz/11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