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军连治疗hpv http://nb.ifeng.com/c/89ILxhbI6w5

文/杨国强

兰花之美,在其色,在其香,在其姿,在其韵,但归根结底还是在其心。所谓兰心蕙质,指的就是兰花这种由内而发的美。百花之心,唯兰与荷天赐淡雅。绿衣红颜,国色天香,我们一起欣赏下诗歌里的这位绝代佳人。

兰之色

兰叶青碧,兰花素雅,明艳不妖,清丽不尘。宋代杨万里有两首诗写兰之色写得很妙,“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健碧缤纷叶,斑红浅浅芳”。不过,我更喜欢清代缪公恩的《露兰》。

露兰

缪公恩

冰根碧叶杂芳丛,晓露迎晖缀宝珠。

笑靥半含还半吐,素心皎皎濯醍醐。

二十八个字将兰花含露的画面描绘到了极致。

冰根、碧叶、素心为有形之色泽,笑靥半含为无形之韵彩,再加上“宝珠”点缀、“醍醐”润濯,怎能不让人赏心悦目?

兰之香

兰花之香,发于蕊心,入于人心,实乃心香。“庭垂竹叶因思酒,室有兰花不炷香”,古代文人墨客书房里必不可少的就是芝兰之香。诗歌中,兰香也是别样氤氲,比如唐代韩愈的“兰之猗猗,扬扬其香”,清代程樊的“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宋代白玉蟾的“罗浮山中春昼长,风吹兰花满面香”,薛季宣的“兰生林樾间,清芬倍悠远”,但都没有杜牧的“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香之馥郁。

兰溪

杜牧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

“兰溪春尽碧泱泱,映水兰花雨发香”,诗到此处,芬芳已经跃然纸面,润人肺腑,沁人心脾。然而,这还不是兰香的最高境界。

“楚国大夫憔悴日,应寻此路去潇湘”,诗到这里,便将兰之芬芳的境界拔高到了另外一个层面。

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瘦弱而又高大的身影,长袍翩翩,步路蹒跚,迎着光,伴着风,寂寥向前。

其所行处,兰花次第而开,一路青碧,一路芬芳。

所谓圣心独芳,香流万世,不就是如此吗?

兰之姿

兰之姿,纤巧修长,疏密有致,清雅俊秀,飘逸灵动。清代程樊的“从来岩穴姿”略显空洞,康熙的“婀娜花姿碧叶长”未能脱俗,宋代苏辙的“更怜细叶巧凌霜”好是好,可惜意犹未尽,唐代唐彦谦的“清风摇翠环”则更加生动传神。

兰二首(其一)

唐彦谦

清风摇翠环,凉露滴苍玉。

美人胡不纫,幽香蔼空谷。

“翠环”二字将兰叶自然垂散的曲线生动而又完美地呈现了出来。苍玉是青绿色的美玉,凸显出兰花的静态之美。而一个摇字,一个滴字,又让整个画面动了起来,袅袅婷婷,天籁玲珑。姿态之美,无过于此。

兰之韵

兰之韵,只在幽雅二字。明代孙克弘的“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是寂寥,陶渊明的“幽兰生前庭,含熏待清风”是恬淡,元代郑允端的“灵均清梦远,遗佩满沅湘”是情怀。相对而言,我认为董其昌的《兰》优雅娴静,更能体现兰花的神韵。

董其昌

绿衣青葱傍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

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

这首诗素淡雅致,却又风华盛美,灵气逼人,与王冕的《墨梅》有异曲同工之妙。绿衣青葱,习习香来,是幽人还是幽兰?

如果非要找一首色、香、姿、韵四全者的兰诗,我想应该是唐代无可的这首《兰》了。

无可

兰色结春光,氛氲掩众芳。过门阶露叶,寻泽径连香。畹静风吹乱,亭秋雨引长。灵均曾采撷,纫珮挂荷裳。

兰色与春光融合在一起,化作一片明媚绿意,而她独特的芬芳又卓然不同,让所有花朵寡淡失味。露珠滑过叶片,香氛生于花心,微风里她摇曳生姿,秋雨中她潜滋暗长。草木之美,本就是圣人赋予,既然屈子曾挂荷裳,兰之美还用多说吗?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huaf.com/lhzp/12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