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怎么能治好 http://baidianfeng.39.net/

记得有人问老师,为什么有了微观经济学,还要有宏观经济学?老师回答道,萨缪尔森用“合成谬误”来解释个体理性和整体理性在很多场合存在冲突,这种冲突的结果,一种是总体目标能实现,但是内部成本急剧放大(比如一起看电影,突然有人站起来了,管理人员没有制止,于是大家都站起来看电影,一起站了两个小时把电影看完);另一种是整体目标远远低于个体目标之和(比如“囚徒困境”和“公地悲剧”)。

老师说还可以从整体到个体的角度思考:看似整体不断取得了成绩,但部分、甚至大多数个体并没有享受到成绩,这就是所谓的“分解谬误”。

同样,奥尔森用“集体行动的逻辑”也解释这种现象。为什么个人的理性行为往往无法产生集体或社会的理性结果?即:一个集团成员越多,从而以相同的比例正确地分摊关于集体物品的收益与成本的可能性越小,搭便车的可能性越大,因此离预期中 化水平就越远。大集团比小集团更难于为集体利益采取行动,也就是所谓的“三个和尚没水吃”。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没有竞争,个人价值、社会繁荣和国家富强都很难实现,但这都建立在有效竞争之上的。处于一定竞争压力之下,确实能激发出难以想象的潜力,但非理性竞争甚至是恶性竞争会带来社会财富的极大浪费。有的人会说,商家通过压低价格来赢得市场占有率,消费者不是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吗?是的,暂时是的,假如一家把另一家挤出市场,那未来加价将会成为必然,或者两败俱伤后被外来力量收拾了。

非理性竞争不同于恶性竞争,恶性竞争导致的结果是危险的。非理性竞争可能对结果没影响,但是过程是艰苦的,增加的成本由每一个参与的人承担,比如:某重点一中在全县招20%的学生,家长们想尽办法、拼尽全力给孩子找培训托关系,最终还是只招20%的学生。

那么,有人会反问,明着来哪能保证我的孩子进入这20%的名额。是的,这就是非理性竞争的逻辑起点,但是对于全社会而言成本剧增、效率变低,且会对其他方面造成“挤出效应”,因为每个人的时间、精力都是有限的。

这也是我想到的解释“内卷”的两个经济学解释:合成谬误和非理性竞争。

为什么这几年内卷会成为大家谈论的热点?而且不仅仅是每个人的身边,还存在各种国际舞台。从 、日韩贸易摩擦等看,这也是全球内卷的一种表现。从全球内卷到身边内卷,应该有一条主逻辑贯穿,要不然很难解释会在当下各种卷层出不穷。

也许还要从“康波周期”来找答案: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在年发现的经济周期性,他在分析了英、法、美、德以及世界经济的大量统计数据后,发现发达商品经济中存在的一个为期50-60年的长周期。由于是康德拉季耶夫发现的这个周期,因此它也被称为“康波”。

为什么经济会从回升、繁荣、衰退 至萧条,不断重复?这是来自于技术供给冲击,此技术是具有全球意义、改变世界经济的技术,蒸汽机、电力、汽车、原子能、互联网这些就是让人类生活方式改变的技术。这些技术供给造成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支撑的力量大约是60年,当今这一波技术供给还是来自于60年之前的互联网、原子能等,换言之现状经济发展的主要技术支撑是来自于60年前的,也就是说第四次工业革命处在酝酿期。

在真正的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还没有到来之前,会造成先发国家的焦虑,于是我们可以看到以美国为代表的保守主义势力的抬头,也就是说他们想进一步发展的前提是其他国家不能发展,结果导致了各种贸易摩擦,而贸易摩擦是一种“存量之争”,即“我好你不能好”。当世界处于技术供给的红利期,大家都在“争增量”,矛盾也会少很多。

宏观的问题会影响到微观的个体,国家在争存量,身边也在争存量,于是内卷就这么铺陈开来。

难道就这么一直卷?没有什么好办法了?无论对于国家之间,还是个体之间, 的办法还是敞开胸怀、互鉴共进。大家要互通有无,协同创新和联合创造在“存量不多”的情况下让要素得到充分发挥,在这一点上我们国家就是模范生。

对于我们个体而言,不能把资源消耗在一件事之上,消耗在一件事上就会不自觉的“卷”入内卷洪流,比如读书本来是一次人生长跑,结果把它当成短跑了,越是短跑思维就越容易内卷。在企业层面,破除内卷的前提是要准确识别出竞争对手。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讲到修建金字塔的不应该是奴隶。实现一个伟大目标,所有参与者都要感到伟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huaf.com/lhzw/10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