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白癜风最好治疗方法 http://m.39.net/pf/a_4476489.html

画事君说

浅显有趣的深度艺术美学干货

民国的大师,做学问一流,搞笑起来,也是一流。

比如荣宝斋收藏的这个《祝胡适四十岁寿》七扇屏,看到时差点儿没笑死我。

起因是胡适和江冬秀夫妇俩过四十大寿,那时胡适正因为一些关于人权的言论在上海被围攻,为了安慰他,胡适的一帮文人朋友就联名写了下面的祝寿诗送给他,大家感受一下(建议念出声):

写书法的是毛子水,做诗的是赵元任,联名的是一堆非常有名的学者文人。荣宝斋的展签上写的是七扇屏,后来不知为啥丢了一屏,不过六扇屏依旧搞笑力max。

赵元任是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大学问家的诗,果然标新立异:

“今年你有四十岁了都,

我们有的要叫你老前辈了都;

天天儿听见你提倡这样,提倡那样,

觉得你真是有点儿对了都”,

念起来跟单口相声似的……

那这帮精通古文的大师,为啥偏用白话写呢?

当然是因为他们的好朋友胡适,是在中国提倡白话文的第一人。

胡适是白话文运动的第一人。今天,我们能这样随意地写文章,随便地在网上发言,都和胡适离不开关系,否则,你还在学写文言文。以我们普通人的水平,估计都得是半文盲。

文言文作为书面语言,在中国已经使用了两千多年,虽然明清小说中已经普遍使用白话,人们口头也使用白话,但书面上,还是使用晦涩、难懂、陈旧的文言文。

在很多传统学界的人眼中,胡适的白话文言论大逆不道。同为北大教授的辜鸿铭就大骂胡适,说他推广白话文“极端愚蠢”。

但胡适才不管,他自顾自地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白话文诗集,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文诗集——《尝试集》。

年中国嘉德春拍上,我看到了《尝试集》的第二编手稿,年6月编订,手稿页面上,还有胡适修改增删的痕迹。

翻开《尝试集》的手稿,我仿佛看到中国新文学历史的第一页,在我面前缓缓打开。

年亚东图书馆初版

大师胡适年轻时只会打牌?别被骗了!

年出生的胡适,在一百年前,是个帅气的90后。

胡适(-)

19岁,胡适抛弃了他的同龄人,考取了庚子赔款官费生,开启了美国留学生涯。

他先读康奈尔大学,后来又考上哥伦比亚大学,哲学老师是杜威。

在学校里,他坚持写日记。胡适日记后来在网上疯传了一个版本——

山寨版《胡适留学日记》

当代大学生们看后长吁一口气,然后放心地去打游戏。但很不幸,这个段子是假的。

真正的留学生胡适,是这样的:

正版《胡适留学日记》

仅这一页日记:

化学考试满分,每日读拉丁文,看书,做题,还有各种丰富多彩的户外活动、学生社团活动......

学霸胡适在日记里写:习惯了每天忙碌的学习生活,一到放假没事做,反而闲的发慌。

胡适:我劝当代大学生长点心

于是,才气极高的胡适,博士论文还没答辩,就被北大校长蔡元培挖回了国。26岁的胡适,成为了北大最年轻的教授。

与此同时,他加入著名杂志《新青年》,发表《文学改良刍议》,这是中国第一篇提倡白话文的宣言,在沉闷的中国文学界,是一颗重磅炸弹。

接着,他又出版了《尝试集》,成为白话文运动的主要推手之一。

胡适一夜成名,高颜值、高学历的他成了新青年的偶像。他去桂林旅游,甚至引来千人围观,想看看这个胡教授到底长啥样,是何方神圣。

最早一批过上现代生活的人

今天在台北南岗的胡适纪念馆,我们仍能看到胡适生前爱用的爽身粉、洗手液、抽水马桶,有浴帘的浴缸。这样的日常生活习惯,几乎跟我们相差无几,年代,胡适在美国就进入了现代生活,而当时大部分中国人,还在使用土厕所,留辫子,考科举。

留学生涯,不仅改变了他的生活习惯,也改变了他的思维习惯,他开始思考本国存在的问题。

年,胡适在康奈尔大学留美中国学生会,就写过一篇年会论文叫《如何可使吾国文言易于教授》,这里就已经开始把文言称为死的语言,白话称为活的语言。

年底,胡适在美国写好了《文学改良刍议》,将稿子寄回给国内的陈独秀。可见他对于中国新文学的思考,是深思熟虑,不是一拍脑袋。

他还一直自己写着白话诗。

胡适写了一首给朋友的白话诗《送梅觐庄往哈佛大学》,里面夹杂了很多外文名词,遭到一些人的吐槽。

胡适不服,写诗反驳:“诗国革命何自始?要须作诗如作文”(《戏和叔永再赠诗,却寄绮城诸友》)。

大概从这一刻起,胡适就开始有意识地探索白话诗,后来成为了中国第一本白话诗集——《尝试集》。

从嘉德春拍的《尝试集》第二编手稿中,我们看到这样一段胡适自序:

我初到纽约时,看见那些方块形的房子,觉得没有诗料可寻。不料后来居然做了许多诗。《尝试集》的第一编,除了一首《百字令》,两首《如梦令》之外,全部是在纽约做的。自从我去年秋间来北京,——尘土的北京,龌龊的北京,——居然也会做了一些诗。我仔细想来,这都是朋友的益处。纽约的诗,是叔永、杏佛、经农、觐庄、衡哲五个人的功,北京的诗是尹默、玄同、半农三个人的影响。

——节选自《尝试集》第二编手稿胡适自序

胡适在纽约,以及回到北京工作时,一直在写白话诗,陆续写了《黄蝴蝶》《尝试》《他》《赠经农》等白话诗。而这些诗,都是在朱经农、任叔永、杨杏佛、沈尹默、钱玄同、刘半农这些好友的鼓励和赞许下写出来的。

可见,新诗实验里程碑式的著作《尝试集》,并不是只凭借胡适一身孤勇,《尝试集》先于众人,站在了时代正确的方向上,所以获得了大部分的人的认可和推崇。

《尝试集》第二编手稿胡适自序局部

《尝试集》第二编手稿胡适自序局部

尝试这只属于白话的美丽

今天我们提起胡适的白话诗,最先想起的一首,怕就是那首已经被谱成曲子,还被各种传唱的《兰花草》。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

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

一日望三回,望到花时过。

急坏种花人,苞也无一个。

这首诗被谱成曲传唱,其实不是在民国,而是在年,由陈贤德,张弼作曲,台湾歌手银霞所演唱,并且获得了当年香港龙虎榜的榜首。

胡适在年代写下的诗,年仍能满街传唱,可见他的语言比诗人超前了不止半个世纪。

迄今,我们仍然能从《尝试集》中发现这些优美而易于记忆的句子。

比如这句:

雪色满空山,抬头忽见你。

我不知何故,心里很欢喜。

我感觉时至今日,这几句话都可以印在T恤上穿。

再比如:

重山叠嶂,都似一重重奔涛东向!

山脚下几个村乡,一百年来多少兴亡,

不堪回想!

你不可能说看不懂,但你也能感到历史的沉重。

胡适用白话文写起情诗来也是一把好手:

这十年来换了几朝帝王,

看了多少兴亡,

锈了你嫁奁中的刀剪,

改了你多少嫁衣新样,

更老了你和我人儿一双!

一段动乱时代下的恋爱,谈得荡气回肠。马上有种家国儿女可以拍电影的既视感了。

你甚至想不到胡适的很多白话文诗句,成为了流行歌曲的歌词灵感,比如下面四句,来自胡适的《梦与诗》——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你不能做我的诗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虽然胡适写此诗的主旨是在于强调经验的重要性,但这样的语言,这种白话诗才有的惆怅美,也真的是太苏了呀。以至于梅艳芳的《女人花》中,都“断章取义”地用了这两句做歌词:

爱过知情重

醉过知酒浓

花开花谢终是空

缘分不停留

像春风来又走

女人如花花似梦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尝试集》很重要,不仅因为它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部白话诗集。更宝贵的,是胡适在其中展现的自由主义思想——不带偏见、包容、尝试、改良,而这种思想,进而影响了新文化运动,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重要启蒙思想。

翻开年嘉德春拍这本《尝试集》第二编手稿本,我们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胡适在不断地尝试新事物,也不断地否定自己,不断地改良、提高。

《尝试集》第一编的很多诗,虽然名义上是新诗,但大多脱离不了旧体诗的套路,白话里有很多不白话的地方,不够彻底。

所以在第二编里,胡适尝试了更加自由的写法,在用字、文法、句子的长短形势、音节方面,更加自由释放。

比如这首《老鸦》是胡适新诗的代表作,非常具象地刻画了一只不讨喜的乌鸦形象。

下面画红圈的,就是他删掉的部分,可以看到他的选择标准——逐步去冗留精。

胡适《老鸦》

还有一些保留下来的东西,更可以看到胡适的人本主义思想。

这首《你莫忘记》,是一首精神上非常“新”的诗,封建中国强调忠君爱国,但胡适这首诗却反映了他对个人价值和爱国主义的重新思考。

胡适在手稿里面写道,他原本觉得这首诗太露骨,准备删掉,但是后来越读越觉得有价值,应该保留,所以重新修改放在第二编里。

你莫忘记:

这是我们国家的大兵,

逼死了三姨,逼死了阿馨,

逼死了你妻子,枪毙了高升!

你莫忘记:

是谁砍掉你的手指,

是谁把你老子打成了这个样子!

在国家和个人的剧烈冲突中,胡适选择了个人。他的自由主义思想,让他更尊重和爱着每一个人。

这对于当时的中国,无异于石破天惊。《尝试集》的出版刊印,将这些思想作为启蒙,更多的人接受了“人生而平等”“生命是自己的而不是国家的”,中国社会,这才开始了将近百年的现代化过程。

这些思想的源泉之一,最初就来自于这本小小的手稿。

胡适《你莫忘记》

在《尝试集》第二编里,也有一些旧诗新填,《如梦令》是其中之一,可以看到胡适涂涂抹抹了很多次。这首小词,虽然是宋代的词牌,但用的却是白话,写两个年轻人懵懂的情愫,非常俏皮可爱。

胡适《如梦令》

《关不住了》是一首英译诗,原作是美国女诗人SaraTasdal的《OvrthRoofs》。

胡适在翻译时,并没有完全忠于原诗,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在诗意、节奏、诗形方面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造。这也是他的新尝试。

胡适在《尝试集》自序里说:

“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要怎么说,就怎么说。诗的内容,我不配自己下批评,但单就形式上,诗体上,看来,这也可算得进一步了。”

尽管今天看来,《尝试集》的某些诗歌还不能完全脱离旧体诗的影子,某些诗歌水平并不高,我们看了也会翻个白眼说,这写的是个啥玩意?

比如这首看花。

没人看花,花还是可爱;但有我看花,花也好像更高兴了。我不看花,也不怎么;但我看花时,我也更高兴了。还是我因为见了花高兴,故觉得花也高兴呢?还是因为花见了我高兴,故我也高兴呢?——《五月.看花》胡适

这在我一个读了六年中文专业的人眼里,属于白话诗中的尝试失败之作,因为只有白话,没了诗意。虽然立意是不错的,但更像一篇白话短文。

但是,你莫忘记,从1到10很难,但更难的是,从0到1。

在看不清目标时,愿不愿意用各种方法去尝试?有失败的风险,敢不敢承担这个后果?

胡适敢。他有着很强的行动力,不在乎失败,想到就去做。他在年为"中国科学社"写的社歌歌词里说: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是一种多么开放、积极的心态,一百年前,在贫瘠、落后、保守的中国大地上,胡适是少有的思想上的富人。

改良语言,目的是改变思想

《尝试集》本身的诗,并不都脍炙人口,也并非文学造诣水平有多高。它的更大意义,是在推广白话文这件事。

这件事非常重要。表面上是语言上的改革,其实,更深层次上,是文化思维上的改变。

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人们说什么样的语言,就会用那种语言去思考。

老旧的文言文,连美术、科学、逻辑这种词汇都没有,如何能够产生美育、科学、如何能够理解德先生与赛先生,如何能够进入现代化社会?

改变了思维工具,才有可能改变思维,改变了思维,才有可能改变文化。这就是为什么胡适仅仅是提倡白话,我们却尊称他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因为提倡白话,就是改变了整个文化生态的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尝试集》的出版,提倡白话文,还大大降低了文盲率,提高了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速度。

从明清开始,中国书面语形成两套系统,一套是官方和精英阶层使用的文言文,而另一套是民间流行的明清小说——已经是白话文的雏形。

白话文有顽强的生命力,但一直不上台面,是胡适撕掉了这层虚伪的面子,让白话文成为书面语言。

辜鸿铭骂白话文太愚蠢太低级,而胡适回应辜鸿铭,文言文太复杂太难学。

胡适是站在更多中国人的角度,在他看来,这中国大量的文盲口头沟通并没有问题,障碍只在书面语,如果书面语像口语一样,那学习文化不就容易很多吗?

学习和读书不是精英阶层的专利,中国人都认字,国家才有可能进步起来。

年前,胡适就已经有了这么现代的精神。

要有话说,方才说话。

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

要说我自己的话,别说别人的话。

是什么时代的人,就说什么时代的话。

——胡适

不再骂胡适,是社会长大了

《尝试集》的思想超前于时代,然而也因为太超前,批判、声讨、不理解的声音也有很多。胡适的学生唐德刚说,胡适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箭垛式人物。

因为政治原因,很长一段时间内,胡适的书一本看不到,但批胡的书倒是一本一本出。而胡适对于这些骂声,一向是包容,甚至可怜这些骂他的人。

那时我们的社会,真的幼稚。

少年时,我们读鲁迅,觉得他批判揭露吃人的旧社会,犀利、深刻、过瘾,但到了中年,会发现胡适的“包容态度”、“自由主义”才是一个人正直的成熟。

于是,我们越来越看重胡适,胡适的书被重新出版,而他的墨宝也受到大家的追捧。

胡适年少成名,他很清楚,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公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huaf.com/lhzw/5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