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订阅哦!作者简介

李皓,男,汉族,湖北潜江人。生于年,武汉大学文学硕士,江汉艺术职业学院副教授。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胡适先生作词的这首校园歌曲《兰花草》曾风靡一时,至今传唱。这首歌清新优雅,充满希望而又略带忧伤,幽兰气氛氤氲其中,是雅俗共赏的兰花之歌,引起多少人对兰花的向往!

兰花是中国名花,高雅、美丽而又带有神秘色彩。孔子称之为“王者香草”,赞美她“不以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委琐”,国人对于兰花赋予了人格化的审美观念,把她看作花中的君子,与梅、竹、菊为伍。千百年来,关于兰花的诗歌、绘画已构成独特的兰文化。兰花,早已成为一个文化的符号。

作为一个兰花爱好者,我栽培过各种各样的兰草,但我的最爱,还是“山中来”的最普通、质朴而又清纯幽香的兰。

一、初结兰缘

记忆中,我第一次遇见就喜欢上兰花了。

大约在十岁吧,我到父亲备课的办公室去,进门就闻到一种特别清新而又似有似无、时浓时淡的香味,沁人心脾。原来办公桌上多了一个老旧的青瓦盆,盆里是几簇草花,看来香气就是盆花散发的了。父亲告诉我,这就是兰花,是“天下第一香”。我早听说过兰花,也看到过兰花的图画,但这次是真的见到了兰花,不禁细细观赏起来:这盆兰花半垂状的叶片很青翠,虽然纤细但柔中有刚。一枝花梗上长着八九朵嫩绿的花朵,一阵风来,花叶轻舞,香气四溢。兰花的风韵、清香深深吸引了我。

从那时起,我开始兰花。我家在江汉平原,本地并不产兰草。但我们相邻的京山县倒是兰花的产区,每年春天都有那里的山民从那里的大洪山采兰花来卖。山民很淳朴,告诉我他们那里的山坡上满是兰花,一茎一花的叫草兰,多花的叫夏兰,又叫九节兰。如果谷雨前后上山去,忽觉有阵阵幽香,自山谷中飘来,那就是九节兰开了,循香气找,一定能找到。大洪山区盛产春兰、蕙兰,这里的春兰大多是淡香,而蕙兰则是香气馥郁,令人陶醉。

上初中那时候,每到年头岁尾,总有安徽、河南等地的人挑着担子到我们的小县城去卖花,这当中以杜鹃、虎刺、平地木等野生苗木居多,但也有不少兰花,长叶的蕙兰,短叶的春兰都有,那是山民农闲的时候从山上采下来换零花钱的。看见这些卖兰花的,我总要看半天再走。

一次,看见一个绍兴来的老头儿,挑一担叶色青秀花苞鼓鼓的春兰,有的花苞已开始吐香。我忍不住买了一株,那老头好像还叮嘱了些什么,大概是如何种植吧,可惜我不在意,自管高高兴兴回去了。回家找个瓦盆匆匆种上,天天等兰花开,却终于看到花苞渐渐萎谢了——这当然是缺乏种植经验所致。为了这株兰花,我专门到书店花1毛3分钱买了一本李志亭先生的《怎样种好兰花》,这是我收藏的第一本兰书。由于觉得兰花难养,很长时间只好种些月季茉莉之类,满足一下对园艺的兴趣。

再后来上高中、大学,完全没有工夫种兰花了。

二、山间采兰

参加工作以后,对于园艺还是很热心,但是让我很投入地养兰,是有一年上山亲自采集兰花之后的事情。

那年的十月,我陪未婚妻小周回荆门市仙居小镇。小镇紧靠大洪山余脉,风景很美。满山的松树、栎树,树下是野生的杜鹃、黄杨,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野花野草。有一次我在山上转悠,忽然发现路边栎树林下一丛丛碧绿的兰草,有春兰也有蕙兰,有聚集一处的,也有散在一边独立成丛的,漂亮极了!我俩一起动手,挖了大大小小好几株兰草。好在兰花下的土层,往往是比较松散的,我们不太费力就完成了采兰的工作。回家后,我把辛苦挖来的兰花送了一些给亲友,又在阳台上种了几盆,尽量按书上的要求去栽培管理。到了春天,这些兰花居然都开了花,瓣子很大,色翠绿,可惜就是香味还是淡淡的。后来我请教了湖北兰协的专家,才知道大洪山区的春兰大多香味不浓。这几盆兰花虽然并非名贵品,但凝聚了我们的劳动,兰花也奉献了独特的美丽。

自从亲手采兰之后,我开始阅读兰书,请教花工,知道了如何分辨兰花品种和瓣型,也了解了中国上千年的养兰历史和文化。先后从福建、浙江、云南邮购了好些品种,春兰、蕙兰,墨兰、春剑,翩翩而至,当中有点名气的也只是建兰龙岩素、墨兰达摩、春兰张荷素、宋梅等。

远在台湾的舅公,知道我爱兰,回乡的时候特地带来了台湾名种“观音素心”,令我欣喜不已。这是台湾最古老的素心兰品种之一,原产于台北县八里乡观音山,传说清朝时期常以此为贡品进献,当地群众可以用它来代替缴税,故又名“官兰”。这盆“观音素心”在次年中秋前后开了花。略带水绿色调的素净花枝,高高挺立于青翠的叶丛中,散发出馥郁的清香。家人赏月之际,增添不少的喜悦。

在我栽培的兰花中,我喜爱“达摩”的粗犷,“宋梅”的优雅,“观音素”的清芬,但特别喜爱的是一种绍兴的春兰行花,也就是所谓“不入流”的普通兰花。这盆兰花是在一家绍兴花店中买的,几块钱而已。此花虽是行花,但草低花高,花朵嫩绿,幽香袭人;叶片劲绿潇洒,疏密有致,很有国画中水墨兰花的韵味。她的生命力特别强,一年四季郁郁葱葱,到了十一月份就开始出花苞,有的花苞早早就开了小口送出缕缕清香,陆续开花,直到春分。在我的案头,摆放一小盆这种春兰,每当我伏案工作疲倦之时,看着她就觉得赏心悦目,神清气爽。这花发苗很勤,我分了好几盆给朋友们,让他们也分享兰花的清幽之趣。

其实,相比于时下所谓的“高档”兰花,我种的这些兰花都不是什么稀有之物。然而,在我心目中,任何一种兰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美。在种养兰花的过程中,我积累了一些养兰的经验,品种也逐渐丰富起来。

三、书生卖兰

工作多年后,我又考入武汉大学读研。学习之余不忘兰艺,时常去武汉几个花市看兰花。武汉兰市大多以湖北本地兰花为主,大别山、大洪山的春兰蕙兰,恩施的春剑……品种可谓齐全。武汉江滩公园是最有名的花市,卖兰花的也多,既有花店,也有山区农民来练摊的,周六周日,花市上人来人往,很是热闹。

四月中旬的一个周末,阳光明媚,我应同舍几位同学要求,带他们游江滩花市,也想顺便买点兰草点缀宿舍。没想到,此行让我们这些书生当了一回“兰贩子”。

清晨的江滩花市照样是熙熙攘攘的。在一个小摊上,有位京山来的农民同周围的店铺吵起来了。他面前的报纸上放着些下山蕙兰,这些花都非常新鲜,带着山野的气息。他的旁边还有两个纸箱,满装着兰草。农民的摊子吸引了不少人,这样不免影响店铺的生意。店主要农民搬走,农民又无处可去,两下里正吵得不可开交。同行的小吉,侠肝义胆,主动上前了解情况后对我说:“老兄你是兰花专家嘛,咱们买下兰花,带到学校去卖,帮帮这位农民兄弟,何乐而不为?”在小吉坚定的要求下,我和那位农民谈妥,二百块钱买下两箱兰花,然后带着有点不安的兴奋回到宿舍去了。

在宿舍打开箱子,一蔸蔸可爱的兰花被我们请出来,置于寝室地板上,空气中弥漫着馥郁的兰香,引得旁边寝室的同学过来看稀奇。这些兰花都是下山不久,叶片碧绿光润,根系发达,带着山间的红泥土。我们连夜修整,准备明天去市场卖掉。

第二天,在好不容易“说服”学校市场管理员后,我们四人把近两百株蕙兰摆在市场上。最漂亮的一株,油亮的叶子呈弓形微下垂,花茎细高,花朵嫩绿,香气醇正,我们特地用紫砂盆种好,以取得“广告效应”。刚开始吆喝买卖颇有点难为情,但我们还是很快进入角色:老崔负责搬运兰草,小吉和小陈两位帅哥负责吆喝,我负责讲解兰花的品种、栽培。来买花的人多半是本校老师和同学。老先生老太太们手捧兰花,和我们聊起当年下放的山区还有山谷里的幽兰。一对年轻夫妇坚决要把我们“示范”的兰花连盆买走,不论多贵都愿意。还有人关切地说,你们好像都是知识分子,怎么来卖花了?有位穿着考究的中年教师,看上一株花叶繁茂的绿蕙,双手将兰花抱在怀里,然后和我们论价,得知价格仅十元钱后,他睁大了双眼……如此这般,不一而足。我们几个纯粹的书生,没想到一下子转为“地摊兰贩”,倒也真正体会了一番滋味。

到黄昏时,口干舌燥,兰花也卖完了,四个人去“小观园”,美美地喝了一顿。这次买卖,我们赚了块钱,算是平生做的第一次成功生意。

带着醉意,一路高歌回到宿舍。开门的时候我们都不作声:地板上修剪落下的兰花残叶残根还在,空气中还照样弥漫着兰花的幽香,但——那些可爱的兰花都没有了。

四、兰画

有道是“爱屋及乌”,由于对兰花的热爱,我喜爱一切关于兰花的诗歌、文章、绘画,尤其是兰花题材的国画,使我很入迷。

国画画兰的历史据说是从宋代开始的,现存最早的春兰图是郑思肖所作《墨兰图》卷,现存日本。以后历代都有画兰高手,比如明代文徵明、徐渭、马湘兰;清代八大山人、石涛、郑板桥等等。我将能收集到的历代兰画(当然是印刷品)收集起来,经常玩味,可惜一直没有得到好的兰画手迹。再说,名家作品动辄千万,也不是一般书生可以问津的。

大概是感动了兰花仙子吧,几幅名家画兰竟然飞到我的手中。

首先是藏友张先生知道我甚喜兰花,旁及兰画,于是处处留意,终于为我觅得汉上国画名家陈风先生水墨蕙兰斗方一幅,浓墨写叶,刚劲有力;淡墨写花,写根,颇有郑所南“不着土兰”的韵味。陈先生为张善子、张大千弟子,尤擅长画狮虎,颇得大风堂衣钵。

在武汉,经常逛香港路的文物艺术品市场,偶然在一画店中翻得三幅纸墨陈旧的小册页,均为水墨小品。一幅画小石丛兰,题“空谷幽香”;一幅作大丛蕙兰,题“九畹幽香”;还有一幅作灵芝两朵,题“瑶池仙品”。画上无款,仅有“月斋”和“汪增炳印”两印。三幅册页令人爱不释手,尤其兰花图,作兰叶、花穗同向飘拂状,似有习习香风出于纸上。店主和我均不识“月斋”为何人,故以合适的价位成交了。

不久,我在网上查资料,顺便就查到这几幅画的作者汪增炳,号月斋,是清末新安地方名画家,长于山水、花鸟。无意间“捡漏”得此佳作,确实令我喜出望外!这件意外收获,当我偶然向武大资深教授、美学大师刘纲纪先生谈及的时候,先生微笑颔首,表扬我“善于发现”。

后来我陆续买了些地方画家甚至无名画家的兰花作品,时时欣赏。久而久之,我感悟了一个道理:兰花如兰画,你真正喜欢的就是好的,不要太在意有名无名。

兰画还有一类,就是各种器物上的兰花图案。清代、民国时期的玉佩、茶壶、笔筒、墨盒等,多有刻绘兰花的,且大多刻画精美。我喜欢收藏古瓷,发现明清瓷器当中就有不少画有兰花题材。一次购得崇祯时期的青花小碟,碟心寥寥数笔,作盆中幽兰图,花叶飘逸;旁行楷书“味通君子质,香透美人心”,书法朴质,饶有逸趣。整体观之,俨然是一幅书画俱佳的微型国画小品。还有一枚明末铃铛杯,杯体以浓艳的青花绘简笔春兰,方寸之间却笔简意饶,其叶态之长短疏密,竟大同于石涛的名笔!令人疑心石涛等人的创新实在源于民间艺术!

养兰之余,欣赏把玩兰画,分享古人的艺术灵感,乐何如哉!

五、兰花无价

“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陈毅元帅的诗句可谓中肯。兰花本来是大自然赐予的“天雅”,也无所谓高低贵贱的。宋以来的文人,尤其明清时期,文人开始以瓣型学说品评兰花,以各种标准选择兰花,产生了荷、梅、仙、素等系列。春兰“四大天王”,更是芳名远播。名品兰花的选育,丰富了兰花栽培品种,促进了兰文化的发展。传统名兰,大都集中体现了兰花之美,而且每个都有许多采掘、遴选、流传的动人故事,构成一部兰花文化史。

然而,曾几何时,被尊为“香祖”,名列“梅兰竹菊”四君子之列的兰花,被人当作“绿色股票”肆意炒作,染上了浓厚的铜臭气。

兰花进入市场以后,名兰与普通兰存在价格差是当然的。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兰界出现片面的以“求新求奇”甚至病态畸形为美的时尚,由此而产生了数十万元一苗、数百万元一苗乃至近千万元一苗的“天价兰花”,商业炒作,无所不用。一时间某些兰商成为巨富,养有“天价兰花”的地方,据说有“铁丝网、电网、警犬、保安”等高规格的保护,以应对连续发生的“兰花引发的血案”!高雅的兰花,完全沦为一种赚取暴利的工具。比之过去“疯狂的君子兰”,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不是一种悲哀吗?!

更加令人担心的是,“天价兰花”给兰花资源带来的不是福音而是灾难。由于“天价”的驱动,一些人对于兰花实行“全面围剿”,以极低的价格大肆收购野生兰花,然后拣选看中的“奇货”,至于看不中的,垃圾一样扔掉。据报告,原来的产兰区,现在都大大萎缩了。好多山头一片枯黄……

我曾经采集兰花的荆门仙居,本来生态良好,兰草繁茂。自从当地出了一株价值二十多万的“仙居红梅”以后,山上就来了许多外地的“淘宝者”,见草就挖。如今再去,只见山坡上一片狼藉,留下大大小小的土坑。美的追求被赤裸裸的金钱欲所替代,毫无理性地掠夺自然资源,得到的只能是生态恶化、资源匮乏的恶果。现在我们国家把兰花列入濒危植物,并实施一系列保护措施,实在是英明之举。

虽然新闻中还不时出现“惊爆”的天价兰花,我只觉得很遥远,如同另一个星球上的故事,甚至,我觉得这些消息和所谓“八卦”消息一样不值一顾。

在我的心中,兰花不应是“天价”,而应是无价的!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吡美莫司乳膏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huaf.com/lhfz/1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