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兰写作与投稿小窍门
年9月16日上午,潍坊筑梦读书会年第五次专题讲座在雅静茶事成功举办,铃兰做了题为《写作与投稿小窍门》的主题讲座,来自全国各地六十余人参加。 讲座稿(删减版)如下: 写作与投稿小窍门文 铃兰 摄影 杨友照 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体会,比如在报纸或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感觉写得一般般,实在看不出好在哪里,为什么还能发表呢?这就是我要跟大家探讨的问题。 今天演讲的标题是《写作与投稿小窍门》,既是小窍门,所讲的内容便与高深的课本知识不沾边,只能算是正规写作课本之外的一些小常识。 一、定位:期望值别太高 我们多数人心里,都有想写一些东西的冲动,但因这样、那样的原因,迟迟没有付诸行动。特别是初学写作者,往往不知从何处入手,不知道写什么。 有人说,写小说好,小说厚重,一写就是几十万字,可以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可以流芳千古。 有人说散文好,散文是语言的艺术,具有独特的形式美;是心灵真实的写照,可以见性见情。散文表达出来的那种心灵的颤动、人性的袒露、情感的真切,可以让人感同身受,产生共鸣。 有人说诗歌好,诗以咏志,歌以传情,语言凝炼,表达的思想情感形象生动,而且诗歌的节奏简洁、朗朗上口,韵律优美…… 到底写什么体裁更好呢? 我个人认为,体裁之间没有高低之分,能分出高低的,都是文字本身,文章的立意、高度、境界、气韵,所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否贴合实际,是否让人思想升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写什么,主要看你喜欢什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写作过程中,碰到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问题是让我们进步的阶梯。 初学写作者,总是希望自己的文字别致,希望一鸣惊人。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分追求表达,喜欢用华丽的词藻、排比、成语堆砌,喜欢引用名人名言,让人眼花缭乱。似乎语言不华丽就干瘪、苍白、无趣。写文章离不开一个“感”字,感情、感悟、感叹、感慨、感想、感受、感怀、感伤、感觉……只要是真情实感的流露,都会感染读者的。 文字犹如外衣,简洁灵动为上,语言华丽固然重要,所承载的思想和灵魂更加重要。散文也好,诗歌也罢,体裁之间没有可比性。 对于文章篇幅,有人喜欢长篇大论,有人喜欢短小精悍。我个人以为文章并不是越长越好,真正好的文字与篇幅无关。 初学写作,写什么?就要看你擅长什么,你“擅长”什么,比你“想写”什么更重要。不要对自己期望值太高,明白自己“能干什么”比“想干什么”更重要,如果拿不准,就给自己留有余地。写作不必志存高远,不一定非得写出宏篇巨章,“写”比“想写”重要得多。 “写什么”是写之前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如果不知道写什么,一味挖空心思绞尽脑汁,就会感觉很累。可以选择自己熟悉,又能打动人的内容来写。 定位,绕不开“目的性”问题,你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要弄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业余爱好、自娱自乐?还是以文为生,作为赚钱的一种形式? 自娱自乐无所谓,可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不以发表为目的,不拘泥于题材、字数,不局限于形式格调,漫无边际,天马行空,快乐至上。 我们每做一件事,都有一定的目的性,如果没有目的,就没有目标,很可能走着走着就迷失方向,找不到真正想要到达的地方。知道自己擅长什么,清楚自己的定位,远比跟风写作要好得多。 二、灵感:靠灵感写作不靠谱 文友之间交流,常常听到一句话:“今天没灵感,写不出来。” 灵感是什么?灵感就是一种感性思维,是一种远隔知觉,是不吐不快的冲动与激情,是无意识中突然勃发出来的神思妙想。 灵感,说白了就是一种情绪。情绪最是变幻不定,会受生理周期影响的。每个月有那么几天总是精神振奋,充满希望与阳光;还有那么几天,会感觉沮丧、提不起精神;可能还有那么几天,看什么也不顺眼,一句话不入耳,就火冒三丈。这个谁也无法避免的,你能做的,只是靠理智压抑或者隐忍不发。所以,不要相信灵感,靠灵感写作是不靠谱的。一味等着灵感来了再去动笔,结果一定渺茫。 灵感的产生,往往不是空想而来,而是在做的过程中,某个点的触动而得。你做得越多,写的越多,灵感往往也会更多。 当然,这也要看你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你的目的只是为了通过文字进行喧泄,让自己开心,那无所谓,可以坐等灵感来了再下手。如果是为了变现,就得有专业作者的写作态度,不能三天打鱼二天晒网,有没有灵感,都必须投入写作。 写作就是工作,与各行各业中的某个岗位一样,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只要开始,就能进入状态,对于写作者来说,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所以,要么不写,要写就沉下心,坚持下去。 三、习惯:21天定律 学会写作不难,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很难。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21天法则,说人的大脑构筑一条新的神经通道,养成一种习惯需要21天的时间。 人是容易接受暗示的动物,譬如准备让谁谁去做一件事情,他说不行、不行,我水平不行,我做不了。这时,如果旁边不断地有人过来跟他说,你行的,你没有问题,特别是他比较信服的人这样说,我们就会相信这种暗示,感觉自己真的没有问题,从而充满信心。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只要信心百倍,相信结果一定不会太差。 坚持写作,这种必须写下去的暗示行为,经过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如果想形成稳定的习惯,则需要重复90天以上。写作一旦成为一种习惯,写作也就不是什么难事,只是一种爱好了。 一件事,当你坚持21天,就会从抗拒到接受,渐至习惯。譬如每天定时写作,到了那个点,不写作都浑身不自在,不得劲,这就是习惯的条件反射;每天规定自己写多少字,不写就感觉心不安,这也是一种习惯的条件反射。 日本著名教育家稻盛和夫说:正确的活法应该是,把正确的事情用正确的方式坚持下去。对于写作来说,喜欢,去写,坚持,习惯就好。习惯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益。 四、开始:英雄不问出处 喜欢读书的人,大多数心中都有一个作家梦。但如果要问他为什么不开始写呢,他就会摆摆手,跟你说上一大堆理由:“不会写”、“没天赋”、“时间不够”……等等。 其实,对于写作来说,什么时间开始都不算晚。武汉有个著名作家名叫王恒绩,出名之前是一个卖菜、在饭店里打小工的民工。他素日喜欢写作,发表了大量的作品,后来在池莉的推荐之下,加入武汉作协,成为国内首位打工作家。年底,他以舅妈为原型,创作一篇了字的小说《疯娘》,一炮走红。 这篇小说的影响力,远远超过他的相像。当年刚一发表,就有47家影视公司与他联系,要求改编成影视作品,后来改编成电影、电视剧。 王恒绩是典型的依靠写作改变命运的人,写作就是一种交流,文章就是写给别人看的,以文会友,通过读者的反馈来调整改善自己。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也只有小学毕业,如果不是写作,他就是扔人堆里毫不起眼的普通人。写作与学历没有关系,英雄不问出处,想成为作家,只要定好位,坚持下去,你一定行! 五、技巧:“剥洋葱”与10“字”秘诀 (一)剥洋葱 我们写一个故事时,可以采用“剥洋葱”的方法,层层递进、层层深入,一直剥到洋葱为核心的泪点,剥到读者最柔软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凡是与之相关的、沾边的都按照主次分明,用不同的侧重来进行描述,这样可以避免框架零散无序。 洋葱本身不会流泪,我们剥一两层洋葱的外皮也不一定会流泪,但你如果坚持剥下去,就会泪流满面,它的气味刺激到你眼睛最敏感的神经。等剥到洋葱的核心时,你必泪如雨下。这就是指文心。 前几天看《延禧攻略》写了一篇感悟随笔《魏璎珞才是女孩该有的样子》,以这篇文章为例,来粗略地说明。 (样文及具体分析略)简单来说,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门见山,平白直述。 第二层,理性分析,深入挖掘。 第三层,从我做起,拷问心灵。 作品只有触到“文心”,读者才会有所触动。扪心自问,反省自己,拷问自己的心灵,远比拷问别人有助于改变这个社会。 (二)10字秘诀 中国人重视写作,却很少有能读过就可用得上的中文写作指引。很多作文书写得华美无比,可看完还是不懂得怎么写文章。 西方世界也一些介绍写作方法的图书,都强调了这样几个主题:简洁、准确、易懂、勤写、修改。 概括起来,就十个字:“多分行,用短句,少用副词。”这是文学圈的大佬们普遍认可的一个文字秘诀。 多分行,忌大段大段的文字出现。学会简洁、准确的方式表达,能用一个字说清楚的,不用一个词;能用一个词说清楚的,不用一句话;能用白话说清楚的,不用术语。 用短句,就是写的话尽量简短,一口气读不完的句子,一定不是什么好句子。 尽量用短句,少用文字之间的那些半虚半实的连接词——副词和形容词,在这个前提下让它生动。描述思想的时候,无需深刻,可以让主人公直接把想法说出来,不用拔高他,就像绘画里的白描。 现代汉语常用副词有很多,程度副词、范围副词、时间副词、方式副词、肯定否定副词、语气副词、处所副词…… (略) 前几天裴华文老师在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huaf.com/lhfz/9215.html
- 上一篇文章: 铃兰视线心系留锡教师,暖情慰问关怀
- 下一篇文章: 铃兰唱的就是这首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