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豆兰花豆都是蚕豆十五言
本文来自站内主题“写食主义” ▼谷雨节气,江南时值暮春。水稻插秧、种瓜点豆正当时,却也恰逢庄稼青黄不接,乡间风物匮乏给农户们带来了不小压力。幸运的是,田间地头常见的蚕豆普遍成熟了,健脾益胃,清热利湿,深受插秧耘田的劳力们欢迎。 咸菜炒豆瓣是农家土菜馆里最常见的菜品,咸菜要选取腌制后的雪里蕻,与新鲜的蚕豆瓣搭配,咸鲜可口,容易下饭。剥去种皮后的蚕豆做汤,味道亦十分鲜美。再过约摸十来天,剩下的蚕豆会变老变硬,于是人们会搜集起来卖给商户加工。蚕豆粉是制作粉丝、粉皮等的原料,也可以做成蚕豆酥、蚕豆糕等糕点。 据钱先生的经验,新鲜蚕豆做菜不易入味。“煮”当是处理蚕豆的一道绝技。 蚕豆在水中浸泡一段时间,先用急火煮,见豆皮周缘皱凸,中间凹陷,就可以加入茴香、桂皮、酱油改用文火慢煮。待调味从表皮渗透至豆肉,水分也基本煮干,揭盖冷却,“茴香豆”即成。 鲁迅先生在《社戏》一文中写道:“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绍兴人称蚕豆为罗汉豆,“煮”是对它最直接的礼遇。 此外,上海老城隍庙售卖的“兰花豆”原料也是蚕豆,不过技法采用了“炸”。多种多样的蚕豆制品因其风味独特、价廉物美,逐渐成了风靡的江南小食。 钱先生的大学同学叶女士老家在四川,当地唤蚕豆作胡豆,可见此豆是舶来品。据文献记载,它可能最晚于宋代传入我国,最先栽培于川、滇一带。元明之间才被推广到长江下游各省,今日也以江南一带种植最为广泛。 “蚕”在江南有着特殊的地位。外来豆能被冠以“蚕豆”,绝非人们随意为之。李时珍《本草纲目》称:蚕豆“豆荚状如老蚕”,故名;王祯《农书》谓其蚕时始熟故名,亦通。 江南自古为蚕桑之地。明代中叶以来,农家蚕桑丝织经营及市场化愈加明显,在丝绸业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形成了南浔、盛泽、周庄等诸多江南市镇:牙行“聚四方商旅”;机坊“雇人织挽”;往来客商“坐贾持衡”。养蚕缫丝的丝织业甚至成为了本地家庭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据《双林镇志》记载:近镇数村以织绢为业,男子或从事绞线,必常出市买丝卖绢,田功半荒,而衣帛食鲜醉饱市肆,其逸乐远胜常弄。 有研究者认为,此时江南已处于早期工业化阶段,即教科书上所称的“资本主义萌芽”。物美价廉的江南丝绸与茶叶、瓷器一起,击败了各国竞争对手,通过西欧航船行销世界。丝—银贸易构成了原始的“外向型”经济,大量白银流入中国,经济迎来短暂辉煌。不列颠帝国不堪忍受结构性贸易逆差,只得用鸦片和枪炮来求得“公平贸易”。 孔乙己生活的“鲁镇”便是江南市镇的缩影。到民国初年,机器大工业产品早已冲垮江南市镇经济。“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 如今乌镇、周庄们打扫干净门面,迎来了众多文艺青年。孔乙己关心“茴”字有几种写法,吃货们打开百度,输入的是“茴香豆有几种做法”。幸好,谷雨到了,蚕豆还在。 文/米饭(微博 米饭好贵)感谢友爱互助账号路透摄(roadtosir)、读睡(dushoushizaishuijiao)对本版版面设计的支持,已授权。 十五言◢果壳出品,为你不着边际的好奇心,专注知识的文艺范儿。来,跟我一起唱:宇宙、烟花、吸血鬼;美食、生活、经济学... 基 于 主 题 的 高 质 量 社 区 网 站 地 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huaf.com/lhzp/1855.html
- 上一篇文章: 做一颗懂生活的兰花草
- 下一篇文章: 桃花酿de好搭配兰花豆半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