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亲身习琴,作琴曲的故事
北京治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wapyyk.39.net/hospital/89ac7_labs.html 孔子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奠基者,在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之中,关于琴道、琴学的思想虽然记载下来的不是很多,但却都是经典。无论是他关于琴道的理解,还是他亲身习琴、作曲的故事,都是中国琴学理论中重要的资源。 孔子倡导和光大了儒家的礼乐文化,他自己一生酷爱音乐,他从师襄学琴的故事,由得其数到得其意、得其人、得其类的过程,成为琴史上千古流芳的典范。《淮南子·主术训》所说“夫荣启期一弹,而孔子三日乐,感于和”、“乐听其音则知其俗,见其俗则知其化。 孔子学鼓琴于师襄,而谕文王之志,见微以知明矣”,明确说明了孔子妙通于乐理琴道。 《墨子·公孟》中有“或以不丧之间,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之说,说明诗三百在民间,本来就已经是可诵、可歌、可弦、可舞的,孔子对此进一步完善,他的宏愿是通过诗、乐相辅相成的礼教来化育子民,倡导王道。 《论语》及其他儒家经典中记载了许多孔子关于音乐的思想和他的音乐实践故事,《史记·孔子世家》记录了孔子编辑《诗经》并将其制为琴歌的事迹:“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上采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厉之缺,始于衽席,故曰:‘《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是孔子的人生理想与准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可以说是君子实现这种人生理想境界的必由之路。基于这样的主张,孔子一生酷爱礼、乐、诗、书,制成《六经》,不仅以其来成就自己的人生,还以其教育弟子,同时,还希望能够得到君王的理解以其来化育百姓,由此达到一个理想的社会。 各种琴史记载了许多与孔子相关的著名琴曲,其中包括:根据司马迁《史记》、蔡邕《琴操》等较为可靠的历史资料所记载由孔子创作的《猗兰操》(一曰《幽兰操》)、《将归操》(又名《陬操》)、《龟山操》、《获麟操》;此外,还有后人依据孔子事迹创编的《孔子读易》(又名《韦编三绝》)、《孔子吊季札》、《大学章句》、《孔圣经》等。 幽兰当为王者而香 《猗兰操》是孔子所创琴歌(孔子所创琴曲大多为琴歌)中最著名的,它是孔子胸怀与情操的表现,故千古流传,为文人士大夫所钟爱。汉代蔡邕《琴操》中对据传为孔子所作的几首琴曲均有详细的解释,关于《猗兰操》曰: 《猗兰操》者,孔子所作也。孔子历聘诸侯,诸侯莫能任。自卫反鲁,过隐谷之中,见芗兰独茂,喟然叹曰:“夫兰当为王者香,今乃独茂,与众草为伍,譬犹贤者不逢时,与鄙夫为伦也。”乃止车援琴鼓之云:“习习谷风,以阴以雨。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何彼苍天,不得其所。逍遥必州,无所定处。世人暗蔽,不知贤者。年纪逝迈,一身将老。”自伤不逢时,托辞于芗兰云。 怀有高远志向和满腔抱负的孔子,晚年率弟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却始终未遇伯乐之君。即使是被困在陈、蔡两国,在荒山野岭中绝粮断食之时,他仍然讲诵弦歌不衰。到了垂暮之年,孔子仍是孜孜不倦,深究琴理。自卫返鲁途中,在山谷里看见兰花和杂草生在一起,就好像乱世中的君子,空有美好的品德和才干,却生不适逢时,心中感叹,停车取琴,奏唱《猗兰操》。所以,这一“操”,可以说是孔子多年心绪的表现,也是整个封建时代那些郁郁不得志的知识分子借以抒怀的心曲。 孔子成圣之后,受到后代统治者的尊崇,这首琴曲也受到重视,成为贤君礼贤下士的依据。例如,唐初的明君贤臣李世民与上官仪,均曾以此为旨,咏兰述志。李世民的《芳兰》诗云:“春晖开紫苑,淑景媚兰场。映庭含浅色,凝露泫浮光。日丽参差影,风传轻重香。会须君子折,佩里作芬芳。”上官仪的《假作幽兰诗》则言:“日月虽不照,馨香要自丰。有怨生幽地,无由逐远风。”君臣二人都对幽兰的君子之怨感触颇深。 又如,《明实录·宣宗实录》卷59记载:“(宣德四年十月丙戌)上出御制《猗兰操》,赐诸大臣。序曰:昔孔子自卫返鲁,隐居谷中,见兰之茂,与众草为伍,自伤不逢时,而托为此操。朕虑在野之贤有未出者,故亦拟作。其词曰:‘兰生幽谷兮,晔晔其芳,贤人在野兮,其道则光。嗟兰之茂兮,众草为伍。于乎贤人兮,汝其予辅。’又谕之曰:‘荐贤为国,大臣之道。卿等宜勉副朕意。’” 今传此曲大多分11段,明代谢琳《太古遗音》、汪芝《西麓堂琴统》、杨表正《重修真传琴谱》、张廷玉《理性元雅》分别记小标题和歌词,各不相同。大多前有史料所载孔子原来歌词,后有后人所填歌词。以《重修真传琴谱》为例,共分为11段:九畹芬芳、乾坤秀质、国香人佩、凡草伍流、深林滋露、幽谷腾芳、谢庭生意、楚香精神、托物喻人、投琴记事、哲人拟操。从中可以看出,此曲的清雅绝尘,尽管孔子终生都是入世救世,但是《猗兰操》所颂幽兰之品德却是超然脱俗的。 图文转自网络,内容仅作公益性分享若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本文来源:古琴微刊,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回到春秋读论语》 一个有温度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lanhuaf.com/lhjz/10013.html
- 上一篇文章: 和喜欢的你一起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